朱星
北京大学
地点:唐仲英楼B501
时间:2016-10-13 14:00
视觉是人类感知外部客观世界的重要方式。我们常说 “眼见为实”,说明人们通过图形图像识别而理解世界本质的重要性。从天文望远镜到电子显微镜的出现,使人们的视野从遥远的宇宙到单个分子、原子。由于当代光学、电子学的快速发展,人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极远或者极小物体的成像已经成为现实。在诸多的成像技术中,光学显微术(microscopy)由于其放大倍数可以覆盖几倍至上千倍、可以直接为人眼睛接收并成像、易于操作、便于进行偏振、反射、吸收等研究的特点,已经成为常规显微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随着科学技术向微观世界发展,微电子、微光电器件、纳米材料研究急需观察亚微米,纳米,亚纳米尺度的结构和性能,生命科学也提出对于细胞内部结构的亚单元、染色体甚至DNA观察的需求。这些需求推动了新一代亚微米至纳米成像技术(nanoscopy)的发展。 本讲座将回顾光学显微技术发展历史,衍射极限对提高光学分辨率的物理限制,近场光学的发展过程,以及科学家追求纳米尺度光学分辨技术的最新动态。讲座拟以浅显的物理概念入门,结合不同时期科学家的个人风格,为听众介绍如何从科学领域的观望者变为探索创新的一员。
朱星,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德国萨尔大学自然科学博士(1986),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科学硕士(1983)。80年代初期参加德国萨尔大学Herbert Gleiter教授领导的国际上第一个纳米晶体材料研究组,从事纳米固体材料科学、纳米晶体材料的结构与物理性能研究和扫描探针显微学在凝聚态物理中的应用研究。1987年归国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工作。近年来从事高分辨近场光学显微与近场光谱研究,纳米微区光学性质和光谱研究,基于隐失场理论的生物大分子体系的近场光学-近场光谱方法,表面等离激元学,纳米结构中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的形成与机理研究等。 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SAC TC279)、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名词委员会主任, 第七届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2015- ),《物理》主编(2015- )。 AAPPS council member (2013- ),IUPAP C2 council member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