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思远教授
中山大学
地点:唐仲英楼B501
时间:2016-12-22 14:00
光子集成是光电子器件增强功能、提高性能、减小尺寸、降低功耗、降低成本的根本技术方向。根据不同需求,基于不同材料的无源和有源光子集成器件和芯片不断得到实用,成为光通信和光互连系统和网络的重要基础核心技术。由于发光、光放大、光探测等有源功能与光传输、合波、分波、滤波等无源功能之间在材料层面的不兼容性,光子集成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是实现无源和有源功能在同一芯片上的高质量、大规模、可扩展集成。本讲座将在无源、有源光子材料、器件和集成芯片层面,面向光子集成的可扩展性问题,讨论集成材料平台选择、无源与有源光子材料集成、器件加工、集成工艺、测试等关键步骤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并针对不同应用,讨论不同光子集成平台和技术的适用性及其可能发展方向。
余思远,1984年7月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通信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7月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光通信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 1987至1993年于华中理工大学光电子工程系任助教及讲师。1993至1996年在英国GLASGOW大学电子学与电气工程系攻读博士,1997年获授PhD学位。1996年加入英国BRISTOL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历任助理研究员(Research Associate)、高级研究员(Senior Research Fellow)、高级讲师(Senior Lecture)、副教授(Reader),光子信息系统教授(Professor of Photonic Information Systems)。2011年作为中组部千人计划人才加入中山大学工作至今。现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担任了国家973项目“基于光子轨道角动量的新型通信系统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主要专长为集成光电子器件工程技术及其在光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范围涵盖半导体光电子器件物理、光电子材料、微纳加工技术、集成光学与集成光子器件技术和光通信系统和光网络技术,工作重点是在基本物理原理基础上,研发创新光电子器件及其系统网络应用技术。在对未来光通信系统和网络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集成光子器件技术及其应用方面,取得了国际首创研究成果。主要包括:2012年10月在Science封面报道首例集成微纳光子角动量(光漩涡)发射器件阵列(通信作者)。2008年5月在Science封面报道首例集成量子光学芯片(合作者)。该工作获得了英国工程技术协会(IET,即原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2008年度创新奖。2006-2010年担任欧盟项目首席科学家,领导取得集成半导体微环激光器研究一系列首创成果。1999年在CLEO POSTDEADLINE报道第一例磷化铟基全单片集成高速空间光开关阵列(第一作者)。该技术已接近实用化。